弥陀寺始建于公元四世纪十六国时的石勒时期。现存的弥陀寺遗存为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重修,比圆明园始建时间还要早五年。占地面积420平方米。平面布局前后四合院式,正殿面阔三间,石彻拱式建筑,偏殿面阔四间,石柱石梁穿斗混合构架。后院正殿历千年沧桑仍风骨犹存,岿然屹立,其余各殿均已倾圮,但废墟之上文物甚多。除八通记载寺院兴衰修建及佛教东渐南播历史的碑刻之外,雕刻精湛的兽头、门蹲、柱石都有极高的文物价值,特别是两尊2米见方、重达千余斤的青石龟形辟邪令人叹为观止,龟背之上所负石碑已去,然插碑之槽仍历历在目、硕大无比,足有一米之长、近尺之深。这一巨形辟邪由整块青石凿成,惟妙惟肖,动感明显。龟形辟邪的出现也指明了弥陀寺创建时间当在常以龟为辟邪的东汉前后,其名霸下,形似龟,喜负重,为“龙生九子”之一,至今仍昂首向前,欲奔青山。 在建筑风格上,弥陀寺建筑群具有明显的异域特色,粗犷简约,规模宏大,视觉冲击力极强。同时,这一千年石殿还兼备中式传统工艺,琉璃瓦和迭石技术的采用,以及以龟形辟邪为代表的石雕、砖雕工艺,都具备了当时最先进的工艺水平。弥陀寺这一罕见的兼有胡汉异族风格的古代石建筑群,反映出十六国时佛教东渐、少数民族内迁、太行山中段榆社地区出现胡汉大杂居、小聚居的历史景象;也反映出在榆社籍后赵皇帝石勒的推动下,黄河流域开始出现民族融合趋势的历史真实。
日期 | 天气现象 | 气温 | 风向 | 风力 | 气压 | 湿度 |
---|
6日周日 | 白天 | ![]() | 晴 | 高温11℃ | 西风 | 1-3 | 918hPa | 38% |
夜间 | ![]() | 晴 | 低温-2℃ | 西南风 | 1-3 | 918hPa | 38% |
7日周一 | 白天 | ![]() |
晴 | 高温15℃ | 西风 | 1-3 | 918hPa | 32% |
夜间 | ![]() |
晴 | 低温-1℃ | 南风 | 1-3 | 918hPa | 32% |
8日周二 | 白天 | ![]() |
晴 | 高温18℃ | 西北风 | 1-3 | 916hPa | 26% |
夜间 | ![]() |
晴 | 低温0℃ | 西南风 | 1-3 | 916hPa | 26% |
9日周三 | 白天 | ![]() |
晴 | 高温18℃ | 西风 | 1-3 | 913hPa | 28% |
夜间 | ![]() |
晴 | 低温0℃ | 西南风 | 1-3 | 913hPa | 28% |
10日周四 | 白天 | ![]() |
晴 | 高温21℃ | 西风 | 1-3 | 911hPa | 20% |
夜间 | ![]() |
晴 | 低温2℃ | 西南风 | 1-3 | 911hPa | 20% |
11日周五 | 白天 | ![]() |
晴 | 高温22℃ | 西南风 | 3-4 | 905hPa | 40% |
夜间 | ![]() |
晴 | 低温2℃ | 西南风 | 1-3 | 905hPa | 40% |
12日周六 | 白天 | ![]() |
晴 | 高温24℃ | 西风 | 1-3 | 905hPa | 38% |
夜间 | ![]() |
晴 | 低温2℃ | 西风 | 1-3 | 905hPa | 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