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旧县志载,该城建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始为土墙,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改为砖墙。城墙周长2113米,高6米,宽2.7米,垛口909个,城东西距500米,南北距600米,总面积为0.3平方公里,外有护城壕。城南有七层古塔,塔下有慈云寺,与成北蟠龙山和城东马鞍山对峙,形成天然屏障。是一座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古城,也是广西难得的保留较完整的古县城遗址之一。几百年来重修过8次。明城原有4座城门:东为升平门,西为泰定门,南为向日门,北为迎恩门。城门高6.5米,周长51米,原为砖建,清乾隆八年(1743年)易砖为大方青石。每块一般长1.8米,高0.58米,厚1.02米。每座城门大约由831块至896块这样的大青石块砌筑而成。门道高5.1米,宽4米,纵深14.7米。城门的中道门居中部分,有两扇铁木结构的严厚大门。上有铜钉铁叶,巨型门环。四座城门现仅存东、南两门,已修葺一新。东门顶为圆拱型,城门上的城楼采用“木廓结构”,由8根高6米、直径30厘米的木柱支撑,不用一根铁钉,青砖青瓦,红柱飞檐。城楼下另有“鲤鱼石”作标记,石上有鲤鱼图案。南门用较大的卡条石镶砌,门扇外用铁皮作保护层,在紧靠城门的内拱上留有一个长4米,宽3米的“箭洞”。南门以“芒鞋石”为标志,它是用一块鞋底状的黑色石头,镶在一块青石上。城内街道共有4条,叫镇升、仁义、镇武、阳寿街,交叉分成12方阵,呈“井”字型布局。街道宽3米左右,路面全用鹅卵石镶嵌成金钱图案,线条粗犷,古雅别致,俗称“花街”。
日期 | 天气现象 | 气温 | 风向 | 风力 | 气压 | 湿度 |
---|
4日周五 | 白天 | ![]() | 多云 | 高温18℃ | 北风 | 1-3 | 984hPa | 64% |
夜间 | ![]() | 多云 | 低温10℃ | 北风 | 1-3 | 984hPa | 64% |
5日周六 | 白天 | ![]() |
晴 | 高温21℃ | 北风 | 1-3 | 983hPa | 58% |
夜间 | ![]() |
晴 | 低温9℃ | 北风 | 1-3 | 983hPa | 58% |
6日周日 | 白天 | ![]() |
晴 | 高温24℃ | 北风 | 1-3 | 981hPa | 53% |
夜间 | ![]() |
晴 | 低温10℃ | 北风 | 1-3 | 981hPa | 53% |
7日周一 | 白天 | ![]() |
晴 | 高温24℃ | 北风 | 1-3 | 978hPa | 47% |
夜间 | ![]() |
晴 | 低温13℃ | 北风 | 1-3 | 978hPa | 47% |
8日周二 | 白天 | ![]() |
晴 | 高温25℃ | 北风 | 1-3 | 975hPa | 49% |
夜间 | ![]() |
晴 | 低温15℃ | 北风 | 1-3 | 975hPa | 49% |
9日周三 | 白天 | ![]() |
晴 | 高温27℃ | 北风 | 1-3 | 973hPa | 57% |
夜间 | ![]() |
晴 | 低温16℃ | 北风 | 1-3 | 973hPa | 57% |
10日周四 | 白天 | ![]() |
晴 | 高温28℃ | 北风 | 1-3 | 968hPa | 56% |
夜间 | ![]() |
晴 | 低温16℃ | 北风 | 1-3 | 968hPa | 56% |